现代人谈及高档玉器时,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冰种和玻璃种的玉料,这些材料雕刻而成的玉镯、玉佩或摆件,普遍呈现出透彻的玻璃光泽,质地细腻,纯净无瑕,非常吸引人。然而,热爱玉器的朋友们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在欣赏古代传世玉器时,常常没有冰种和玻璃种的作品,反而比较多的是各种色彩的冰糯种。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古代玉器制作主要以和田玉为主。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流传下来的玉器珍品大多是由和田玉雕琢而成。和田玉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其颜色多样,主要包括白色、青色、墨色和黄色等几种。我们见到的很多古代玉器摆件,以及玉佩和手把件,基本上都是由这种和田玉制成的。和田玉的特性在于其油润美感,古人对玉器的追求更多地集中于颜色和温润的品质,而不是如现代人般重视的透明度。特别是上等的羊脂白玉,更是透亮莹润,如同凝脂,历来被视为玉器中的佼佼者。
展开剩余64%其次,古人对于玉的颜色、润度和独特雕工的重视程度更高。中国四大名玉分别是新疆的和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陕西西安的蓝田玉、以及辽宁的岫玉。而源自缅甸的翡翠,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渐赢得关注。尤其是在清代,乾隆皇帝与慈禧太后这两位翡翠的鉴赏家使得翡翠在玉器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民间也积累了众多雕刻翡翠玉件的工匠。然而,即便如乾隆与慈禧这样的翡翠收藏爱好者,他们所珍藏的翡翠艺术品,不论是摆件还是首饰,多以冰糯种和糯种为主,几乎见不到冰种和玻璃种的作品。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其实与当时的审美观念息息相关。在古代,人们在欣赏玉器时,首先会注重其是否润泽、颜色是否动人,而其颜色的变化和活力则更是让人愉悦的关键。其次,玉器的雕刻工艺是否别具匠心、设计是否富有内涵,都深受当时人们的重视。只要这些要素都符合人们的期待,那便是一件令人满意的玉器艺术品。与现代人对透明玻璃种的追求不同,古人往往认为无色的玉料反而显得乏味和单薄。
最后,古代的采玉工艺受到深度的限制。冰种和玻璃种的翡翠往往埋藏较深,需要现代的机器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才能从地下获取,并经过现代机械的精细打磨与抛光,才形成如今人们所欣赏的冰种玻璃种翡翠珍品。而古代主要依赖人工开采玉矿,因此开采的深度受到局限,且缺乏现代的抛光技术,这使得冰种和玻璃种的翡翠玉器相对罕见。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你更喜欢古代玉器灵动的色彩与温润的内涵,还是更倾心于现代玉器中玻璃种的纯净无瑕呢?
发布于:天津市景盛配资-申请股票杠杆-在线配资知识-散户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