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身体里的“健康杀手”,很多人会联想到心梗。心梗是心脏供血的大血管突然被血栓堵住,导致心肌细胞因缺氧而“饿死”。患者往往会感到胸口像被石头压住一样疼,伴随满身冷汗、恶心想吐,甚至突然晕倒。心梗发作起来非常凶险,病情发展快,严重时可能瞬间致命!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心梗患者超过六十万,死亡率居高不下[1]。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即便通过急救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后续的健康风险却像定时炸弹一样埋伏着——“心肌无复流”“心肌再灌注损伤”现象的频频发生,让二次心梗的概率高得让人揪心。为什么明明做了手术,这些“隐形杀手”还赖着不走?有哪些方法可以应对呢?
为什么介入治疗后,患者仍面临血管堵塞危机
长期以来,医学界针对急性心梗的救治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链条:120急救系统、导管室快速响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其中,PCI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可在90分钟内开通堵塞血管,使心肌恢复血流,帮助患者暂时度过危机。
然而,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即使大血管再通,仍有很多患者的“毛细血管网(微血管)”堵得死死的,就像主干道修好了,小巷子却全是障碍,血液根本送不到家门口;同样令人感到棘手的是,当缺血心肌突然恢复血流时,会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引发炎症风暴,就像干旱已久的土地突然遭遇暴雨,加重心肌损伤,即“心肌再灌注损伤”。这种“救活了又受伤”的矛盾,成了医生们最头疼的难题。
通络药物破局:通心络被列入冠脉介入指南
在专家们的持续探索下,2025年最新发布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为破解心梗术后的“隐形危机”——心肌无复流与再灌注损伤,亮出了一把“科学新钥匙”。
杨跃进教授会上解读指南要点
2025年6月14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以下简称《指南》)在东北心血管病大会上进行了发布。该部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发起,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韩雅玲院士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杨跃进教授牵头起草,全国60余位心血管专家参与共同制定,《指南》肯定了通络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取得的巨大成效,并首次将通络药物——通心络和芪苈强心纳入推荐范围。
指南中,通心络被推荐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治疗,用以挽救缺血心肌、防治心肌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改善患者预后。此外,对于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建议在标化治疗基础上联用芪苈强心用于心衰防治。
系列循证研究证实:通心络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心梗、脑梗等事件风险
自研发上市以来,通心络在冠心病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也积累了大量的科学循证论据。既往基础研究证实,通心络可通过对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双重””双向”保护作用,有效改善微循环,打通冠脉微血管,恢复心肌供血,在血管病变从“预防”到“预后”的不同环节中发挥独特的保护优势。
发表在全球顶级医学杂志之一《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研究显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显著降低患者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再次心肌梗死、紧急冠脉血运重建和脑卒中)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随访一年时,通心络持续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36%,再次心肌梗死风险降低74%,改善预后表现相当突出。
另一项关于“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无复流临床循证研究(ENLEAT研究)”显示,在手术治疗前和手术治疗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显著降低24小时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增加ST段回落速度,降低无复流发生率36.6%,缩小无复流面积和梗死面积,改善左室收缩功能。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无疑让更多患者看到了希望。
心梗救治不易,而密切关注从“预防”到“预后”的每一个环节,构建好"防-治-康"一体化体系更是难上加难。但只要长期保持警惕,在专业医学指导下对症治疗、用药,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信终有一天能让堵塞的血管重新畅通,给生命一次“重启”的机会!#心梗防治新突破复发风险降7成#
参考资料:
[1]杨润华.心梗突发的九大不典型"求救信号"[J].家庭医学(下) 2019年11期, 22-23页, 2019.
声明:发布该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 震
景盛配资-申请股票杠杆-在线配资知识-散户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